」張國城憶起過往,彷彿是燦爛的流金年代,閃閃發光。
增加激進分離主義、台獨勢力刺激挑釁中國統一政策的方法、及增加與周邊國家軍事衝突的可能性、法律體系混亂與疊床架屋、變更區域現狀引發區域間國家的不安、降低港人治港與一國兩制實踐之信心及支持度等等。中共當局如明訂對台動武條件,明確化訂出武統底線,一旦台灣逾越政策底線,中國勢必被迫要動武,此局勢的主動權便操控於台灣,這反而讓中共當局由「先發制人」變成「受制於人」困境。
尤其是針對港獨處置,也會衝擊港人對「一國兩制」信心,尤其歷經反逃犯條例修正風波運動及制定《港區國安法》後,港人對「一國兩制」的不滿意程度提高,甚至更出現港獨聲浪及增加支持台獨比例,皆創歷史新高。而若中國政府不執行《國家統一法》授權規定,不僅違反憲法、法律尊嚴,也衝擊大國形象,導致國家統一政策實施陷入政策困境。憲法關於國家統一的規定是明確的,我們堅決貫徹執行。這種以國家統一為政策導向目標能否透過立法過程獲致達成,此法律戰符合中國國家利益嗎?一旦制訂《國家統一法》固然對「法理台獨」產生遏制效果,但是否可能使中共對台政策陷入被動困境?而就一部完整《國家統一法》來說,其適用對象並非僅是針對台灣而已,目前中共當局如何面對內部分離主義勢力,及周邊領土紛爭國家呢?顯然《國家統一法》超越《兩岸統一法》或《統一台灣法》適用範圍。若中共當局堅持制訂,可能也未必將來能夠在對港、對藏、對疆、對台及周邊國家政策上獲致「先發制人」的主控權,甚至反陷入政策困境,這包括喪失對台政策的彈性。
此一風向球究竟會產生什麼樣衝擊政治效應頗值關注。因為一旦中國把對台動武、武統底線具體化,等於間接鼓勵台灣去探索其他不觸及底線,但可能刺激中國的策略及方法,反而衍生兩岸微小衝突不斷,大打台獨擦邊球,不斷以挑釁行為刺激其對台政策「底線」,徒增對台政策機會成本。有時候消夜是一些菜,有時候消夜是一場撞球保齡球,有時是夜景,有時是包廂裡的歌,有時候,某人的消夜就是另一個人。
水火戰場:闖入泰式餐廳的少女 林薇晨在2019年林榮三文學獎一舉拿下新詩與散文三獎,新詩得獎作〈粵語課〉反映香港聲色與現實,從陳奕迅、王菲到反送中,她寫下明亮的字句:「社會是一間七嘴八舌的教室/緘默如何能夠等於美德」,聲腔完備、肌理結構清明,將台灣青年的關心投注在詩的語言裡。」將吃食作為工作與日常拉扯,每個人赴湯蹈火的人生都是修羅場。每次翻閱它,彷彿可見慧黠的眼睛在黑暗裡發光,林薇晨後續的步伐值得注意與期待。」再把睡意形容成水的漣漪,將日常生活化作修行的可能性。
《青檸色時代》是一本值得放在枕邊的案頭書,在睡前翻一翻便能想起日常的美好,令人好奇明天的可能性。總得有人出來喊喊,這裡有塊璞玉,是閱讀讓文字有了亮光。
怎麼說呢?或許可以這樣形容吧——林薇晨的散文不是那種大鳴大放的煙花,而是閃爍的仙女棒,那麼親近在手上,因為短暫而讓人輕忽,可也會時不時在心底想起。「檸檬」更是本書精華,收入《二○一七飲食文選》的〈辣的痛覺〉,表面上談吃辣,私底下卻是在談美與愛:「吃辣與割雙眼皮一樣是具有自虐性質的事,美滿的灼疼,喜悅的忍耐。收入《二○一六飲食文選》的〈消夜消夜〉亦復如是,表裡不一的談消夜,既是罪惡延遲的晚餐,也是消磨夜晚的打法:「需要消夜的人總是困難的。天亮了這些溼淋淋的心事就乾了。
〈棉花與地雷〉這組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詞彙,展演到滿地飄落的棉花宛如地雷一般的可愛聯想,「可是從來沒有這樣溫柔無害的地雷」,可見林薇晨個人的綺思幻想,又滿腹哲思的說著:「無所謂總是困難的事情,讓人看穿自己的無所謂又更困難。這或許也是文學的水火戰場,闖入泰式餐廳的少女,猶如跳入熱帶叢林的白人孩子,帶有純真的眼睛,探出一條自己的小徑。」也是日常美好的風景。」十足展現了對待生活的有機對話,實在是巧妙。
在人生的長路上,誠實應當是一種懷舊。」、「只有不瞭解而欲瞭解時才有這樣的細膩體貼,如同擔心一個孩子吃不了辣。
看她寫日常瑣事的姿態,有如她政大傳院的教授、作家柯裕棻,那麼寧靜淡遠,自理梳淨。不多做華麗的炫技,文字帶著清甜的甘味,其實也是困難的。
」巧妙地繫連起了吃食與情感的通道,透過味覺嚐出了徐國能的經典代表「第九味」。」、「世上的快樂有它的總額,這人占用太多,那人遂用得太少,最公平的結局,就是誰都限時定量擁有。我喜歡隨手翻起《青檸色時代》,從任何一篇看起都可以無時差跳入她的文字裡。若要開疆闢土,或許從一展個人心得的「氯氣」與描寫工作經驗的「檸檬」最為可觀。」彷彿警鐘敲響,叮叮噹噹地撞擊著我的腦袋,不自覺喊出一聲「好極了」。」便將人從氣象預報的冰霰中拉回來,宛如聽見餐廳嘈雜鏗鏘的鍋碗瓢盆,酸辣的火焰爬上文字,「吃飯之人是求生,造飯之人也是求生。
花苞所寫的生活小事,前面也有著黃麗群《感覺有點奢侈的事》、《我與貍奴不出門》的高度水準。比方〈黛絲〉寫髮廊洗頭髮,卻有著乾淨明亮的句子,「乾淨是一種減法,整齊是一種除法。
《青檸色時代》適合搭捷運的時候看,也適合在捷運上放下,看看活在此時的人間,看看日常的風景裡,藏著哪些故事的暗影。〈借來的書〉中則面對社會的公共性警覺,認為書香是一種「體味」,不能隨便展示,也不輕易向他人聞嗅,她說:「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是基於私有制的公共性,它並不杜絕自私,而是協助四面八方的私慾和平相處。
例如〈疲倦之為物〉有少女毫不討人厭的倦態,從泰式餐廳到了下班也要切檸檬,「人一能之己百之」這樣講求用功的格言,到了她口中被呢喃成「忍一忍汁擠百汁」也是毫無造作的清新可愛。她的散文也有意思,散文得獎作〈水火戰場〉從泰式餐廳打工的經驗說起,一句:「可是泰式餐廳永遠是熱帶。
〈空白的睡前時分〉寫入眠的練習:「空白的睡前時分,那空白並不是零,而只是收納井然總得有人出來喊喊,這裡有塊璞玉,是閱讀讓文字有了亮光。或者〈陽台的月光〉講述細小的晒衣瑣事,「我常常將心底的事情一件一件翻出來,抖擻一抖擻,掛起來。沒有特別的鋪張,並不庸俗的文字,少了一點戲劇性,卻帶著生活迤邐的水滴、氤氳的氣息,這或許是不引人注目的文體,卻有著對於生活觀察的堅硬內核。
天亮了這些溼淋淋的心事就乾了。」將吃食作為工作與日常拉扯,每個人赴湯蹈火的人生都是修羅場。
身體髮膚,我們已有黃信恩《體膚小事》或李欣倫《有病》的代表作。〈空白的睡前時分〉寫入眠的練習:「空白的睡前時分,那空白並不是零,而只是收納井然。
」也是日常美好的風景。」再把睡意形容成水的漣漪,將日常生活化作修行的可能性。
」、「世上的快樂有它的總額,這人占用太多,那人遂用得太少,最公平的結局,就是誰都限時定量擁有。看她寫日常瑣事的姿態,有如她政大傳院的教授、作家柯裕棻,那麼寧靜淡遠,自理梳淨。不多做華麗的炫技,文字帶著清甜的甘味,其實也是困難的。〈棉花與地雷〉這組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詞彙,展演到滿地飄落的棉花宛如地雷一般的可愛聯想,「可是從來沒有這樣溫柔無害的地雷」,可見林薇晨個人的綺思幻想,又滿腹哲思的說著:「無所謂總是困難的事情,讓人看穿自己的無所謂又更困難。
例如〈疲倦之為物〉有少女毫不討人厭的倦態,從泰式餐廳到了下班也要切檸檬,「人一能之己百之」這樣講求用功的格言,到了她口中被呢喃成「忍一忍汁擠百汁」也是毫無造作的清新可愛。日常速寫:活在此時的人間 林薇晨在《人間福報》的專欄名為「日常速寫」,講述日常記事,但卻說得動聽,講得令人著迷。
」便將人從氣象預報的冰霰中拉回來,宛如聽見餐廳嘈雜鏗鏘的鍋碗瓢盆,酸辣的火焰爬上文字,「吃飯之人是求生,造飯之人也是求生。例如「氯氣」中所收的兩篇特別有感覺。
」 這樣的文字是足以撼動心弦的,從生活切入,將飲食與記憶的任督二脈一併打開,比起瞿欣怡《吃飽睡飽,人生不怕》或者韓良憶《好吃不過家常菜》的親和近人,更像是不同風景的人生滋味,少女一夜長大,變成冷靜旁觀的女子,那麼世故、又那麼脫俗。比方〈黛絲〉寫髮廊洗頭髮,卻有著乾淨明亮的句子,「乾淨是一種減法,整齊是一種除法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